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1节(1 / 2)





  “我发贴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但刚才我想了想……如果你和陆总性别互换,我可能就不会信陶然的话了。”她讪讪的。

  谢青点了下头:“我知道。”

  所以她才会一下子联想到这个方向,因为在这种方面,大家就是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她在读书的时候已见识过很多次类似的恶意。

  “真的抱歉。”叶玲神色颓然,“其实在网上我还……我还挺键盘侠的,特别讨厌性别歧视的事。”

  却就这么毫无意识地自己当了一次歧视者。

  谢青沉默着斟酌了会儿,告诉她:“我不会在陆总面前为你说好话,但如果他查,我会把这些如实转达的。”

  叶玲点点头:“谢谢。”

  .

  不过,陆诚一时没有精力在贴子的事上多分心.

  因为星期四的时候,《诉风月》的第一轮网络营销,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上一章24h内的评论都戳了,不过戳的有点抽,如有遗漏请告知

  ================

  注释:

  【授权期5年,首印量20000册,版税10%,单本定价不低于32元】借玉篱大大的合同聊一下出版的事儿。首先“版税”指的是作者从每一本书里能拿到的钱,比如单本定价32,版税10%,作者就是每本赚3块2。首印量20000册的话,一般合同的规定是图书上市之后就要先把这两万册的钱打给作者,至于能不能卖出去作者是不承担责任的。#如果你拿到合同发现上面写的是卖多少给多少本的钱,那说明出版社在坑你##还有就是修完稿交稿要先付20%-30%的定金,防止图书无法上市你的修稿工作变成无用功#

  然后,首印量。

  在我小学的时候……大概十几年前吧,比较红的作家出书,动不动首印量十万二十万册都是有的。但是现在出版行业属于夕阳产业,一般新作者的首印量范围是6000册-10000册,版税5%-7%。

  所以,20000册的首印看起来量不大,但是在实际情况里是很可以了,而且版税10%呢。

  我要什么时候能签个20000,10%的出版,睡觉都能乐醒。钱多钱少不是事儿,这是个成就!!!

  陆诚还敢说要谈到30000册,我一边写一边觉得:呵,您口气很大吼!

  #是的,身为作者的我,酸了。#

  第24章

  其实认真算的话, 这场营销应该已是第二轮。过年的时候已经有过一回预热了,但预热时为了不显得刻意,大家选择了漫不经心的画风,造成的影响有限。

  微博营销, 基本是四家公司的地盘。陆诚和其中两家都有合作,《诉风月》交给了其中一家。

  预算不高, 只有5万。

  营销公司提供的策划有两份, 主要是涉及的营销号不一样。方案a里包含大量的推文及读物博主,方案b则是其他类别居多。

  最后是魏萍拍板定下的方案b, 她说:“推文博和读物博基本都是圈内人, 粉丝也大多已经是网文圈读者,转来转去没出圈;但如果由其他博主扩散开,很多隐藏读者会被挖掘, 至于圈内,看到一篇文在外面名气大了, 自然而然会注意的。”

  所以, 最终是以一位拥有百万粉丝且活粉占比不小的科普博主为核心, 其他营销号转发造势。

  那条核心微博的内容简单得出奇, 博主以随手发博的口吻说“最近偶然看到篇新文叫《诉风月》,好好看,文笔在线情节动人,目前没看到什么雷点。等我再追追,好看的话写一篇书评安利你们!”

  没有附链接,没有提及任何渠道, 甚至没有提起这位被称为“诚书文化的神秘人”的作者,“安利”卖得完全不迫切。“等我再追追,好看的话写一篇书评安利你们”这句话,更显得矜持诚恳。

  底下有人询问在哪里可以看,博主也只是很随意地写一个公众号的名称留在评论里,并不把它转发出来。

  当日白天,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并不算高,只有四五百条。

  转发内容也都很简单,大致都是“马一下”“文荒,回头看看”。

  第一个小爆点在晚上十点多出现——博主的闺蜜,粉丝量200w+的另一位红v突然转发了这条微博:“我去看了!!!真的好看!!!卧槽看得我浑身舒爽!!!我命令你们都去看!!!!!”

  和原博的矜持形成巨大反差,有效地刺激围观群众的好奇心。

  转发量用大半天的时间突破3000关口,临近中午的时候,又有几位名气不小的红v悠哉转发。

  “转”。

  “马克”。

  “留着有空看”。

  都是简单的用词,好像就是无意中看到一条感兴趣的微博,随手一转。

  第二天晚上七点,转发量突破8000,然后数据增长速度放缓下来,但还在继续涨着,突破10000大关不成问题。

  彼时《诉风月》还没有更到任何高|潮情节,作为预热,万转达成的传播量已经可以了。

  巧妙之处在于,在上万的转发及几千的评论里,没有人怀疑这是营销。

  因为平常大家推文也是这样推的。背后并无推手和资本运作,却这样意外走红的文,在网文圈里数量不少。

  现在,《诉风月》的第一个高|潮在连载中出现了,正式的营销随即跟上。

  谢青写这个情节时还在过年,当时公众号运营手里还有没用完的存稿,每天晚上按时发出就行,让她不用着急邮寄新的稿件。

  所以这份稿子她是前几天回北京后才交上去的,依旧是手写稿,签完骑缝签名按完手印交给陆诚。

  当时陆诚没顾上看,直接交给编辑去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