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穿成流放文的极品小姑(穿书)第66节(2 / 2)


  “地里收获了不少粮食,饿不死。”柳母又道。

  “……”柳玉莲歪头,确实,粮食多,饿不死。顶多就是吃白饭,不过她还是得想法子赚点钱。

  不,她应该跟皇帝要一点钱。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是她一直不哭一下,她又没有那么钱,钱不够的时候再去找要钱,可能就要中断一段时间。

  柳玉莲干脆去找柳父,她要柳父帮着写奏折,看看皇帝能不能给点钱。要是皇帝决定自己让人研究那些东西,那也可以,柳玉莲可以把她所知道的都写下来。

  只不过有的东西不是写下来就有用的,还有的就是依靠感觉。

  柳玉莲到底在后世生活了那么多年,她是忘了一些知识,但是有时候还有些感觉。也许她的感觉对了,很快就能把一些东西研究出来。

  朝廷卖培养液,还用培养液种地,收获了那么多粮食,朝廷总能赚一些钱。百姓们吃饱了,那没有那么多人饿死,朝廷的人口增加了,以后打仗都没有必要那么害怕。

  水泥能修建城墙,能修建堤坝,能修路,能修建房子……水泥的作用太多了,柳玉莲相信皇帝一定乐意研究这个。

  “父亲,继续写缺钱啊。”柳玉莲提醒柳父,“我把水泥的研究方法都写了,还有橡胶。虽然我不知道橡胶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橡胶的一些特点,也写了一些。”

  “这么模糊?”柳父一看,就感觉内容很少。

  “怎么模糊了,还是有一些内容的。”柳玉莲瞪大眼睛,“橡胶是在南方,可能在沿海其他国家,割开可能有透明或者其他颜色的液体出来,一棵树能割不少橡胶,那种橡胶不同于寻常的树木。水泥,就是沙子、石灰石、金属氧化物,慢慢研究,煅烧,配比,至少有方向了好吗?”

  柳玉莲不认为自己写得很模糊,她认为总比什么都不知道,凭空变出东西来得好。

  “父亲,你当女儿过目不忘,什么都能记得住吗?”柳玉莲道,“有的书都是残本,能看到一点就不错了,您还想要怎么样?”

  “写,这就写。”柳父还能说什么,这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女儿喊缺钱了,不一定是真的缺钱,应该是东西没有那么好研究出来。

  柳父支持女儿这么做,别总是自己瞎折腾,自己瞎折腾又能折腾什么东西出来呢。折腾不出东西来,那不就是要受累么,还得耗费那么多银子。

  女儿给出的那些东西,能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利益。柳父相信皇帝应该愿意多出一点钱,研究出来的东西,朝廷依旧能用。

  “皇上可以派人过来一起做,就是别派来人光光监督,却什么都不懂的。”柳玉莲最怕那种自己什么都不懂得的人,就站在那边指手画脚的。

  什么都不懂,去指挥人家懂的人,那只会越来越乱。

  柳玉莲还是想要技术型的人才,要真正愿意去研究的人。

  “好,都写上。”柳父道,“就你事情多。”

  “女儿哪里事情多了,要不是为了快点弄出东西来,女儿也就不这么着急。”柳玉莲道,“要是水泥出来,能用水泥盖房子,那么很多人就不用住在茅草屋。冬天,大雪也不会压垮茅草屋,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水泥被研究出来后,不是每一户人家都用得起水泥,但是真要遇见一些灾难的时候,朝廷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行。”柳父哪里敢说不,他又不懂得研究这些东西。

  柳父不懂,他就没有多去问,也没有说女儿不应该做这些。他很支持女儿做这些事情,他偶尔也有写奏折给皇帝,主要就是说田地里的一些事情,还有羊毛坊的一些事情。

  柳父没有实职在身,却也知道皇帝不是让他坐在西北什么都不做。他也得在皇帝的面前表现一二,免得皇帝忘记他。

  皇帝的年纪是老了,但不代表就无用。柳父瞧着肃王不错,皇帝若是真心培养肃王,肃王又有心的话,那么肃王绝对不可能亏待景宁侯府。

  柳父没有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却要依靠女儿。

  皇宫,皇帝收到各处的奏折,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至少比往年增产三分之一。这让皇帝的心情非常好,这主要还是因为培养液配制的还不够多,有的百姓还担心培养液伤苗不肯用。

  哪怕官府一再强调要用培养液,官府还派人盯着,但是还是有人不买培养液。或者是有的人家被官府强制购买培养液之后,就把培养液倒了。

  有的地方官府让百姓赊账买培养液,等到以后多交粮食。就是这样,还有人不买培养液。

  各地的政策各有不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一些百姓不相信,不愿意用培养液的,他们不相信那些读书人会研究出对粮食作物有用的东西。

  于是就有不少人没有用培养液,还觉得培养液贵。

  有一个地方,那位县令是一个好县令,他筹集善款,让百姓们免费用培养液。结果有想当一部分的百姓们认为免费的没有什么好用的,不是倒掉,就是找到隔壁县便宜卖了。

  其实皇帝也早就预料到第一年推行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为此,皇帝还特意让地方组织人员开荒。那些荒地直接归朝廷所有,再用培养液去种植那些粮食作物。

  这才有了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三分之一的事,要是没人盯着,只怕增加得更少。

  第一年都艰难,等到第二年,不用朝廷说,那些百姓们都会主动买培养液。一个村子,总有那么几户人家是切切实实用了培养液的,当那些没有培养液的百姓看到别人家收获了那么粮食,他们心里总会有想法,总想着要用培养液。

  “西北今年发生的偷袭少了很多。”肃王站在御书房里,他了解了不少情况,今年的情况比往年好上许多,“可能是因为他们卖了羊毛、牛奶等物换了粮食、棉花,缺的东西少了,就在家安心过冬。”

  “虽说没发生大战,但也得多注意一些。”皇帝道,“皇庄那边的收成如何?”

  “收成基本是往年的两倍多。”肃王回答,“各地增产没有那么多,应当是很多人都没有用培养液,这才导致如此。等来年,百姓们应当就不像今年这样。”

  主要是那些人没有用培养液,朝廷也不可能把人抓进大牢。太多人了,法不责众,朝廷就只能先任由他们那样,只等第一年过去,不用朝廷催促,那些人都知道如何做。

  “听闻荣宁最近又在折腾新的东西,她该哭穷了。”皇帝有派人去西北,那些人没有明着表明身份,就是跟其他百姓一样混在里面,又或者是做别的,那些人都是皇帝的眼线。

  “荣宁还小,又不懂得经商,缺钱……难免的。”肃王想到柳玉莲花了那么多钱去研究刀枪不入的丝线,都开始研究一样东西了,又怎么可能放过其他东西,柳玉莲一定会想着把曾经从书上看到的那些内容都研究出来。

  肃王知道成国公府还给柳玉莲送了不少钱,只是那些钱应该经不住柳玉莲花。就算柳玉莲有开铺子,可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再赚银子也赚不到哪里去。

  赚的少,花的多,可不就是要缺钱。

  “她不哭,她爹都该为她哭了。”皇帝还是比较了解景宁侯的,景宁侯哪里可能一直看着女儿为金钱愁苦,景宁侯又想着那些东西迟早要归朝廷或者是皇家,那么景宁侯一定会哭穷。

  这一段时间来,皇帝有看到景宁侯写的折子,景宁侯没有在折子里要钱,却也有写家里的窘迫。这一部分内容很少,皇帝怀疑景宁侯在铺垫。

  “粮食增产这么多,也该给荣宁嘉奖。”皇帝道,“对于一个女子的嘉奖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