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381节(1 / 2)





  朱希周这名字他颇为喜欢,定为探花再好不过。

  这三人长相也是颇为出众的,绝对不在貌寝之列。

  至于剩下的七份卷子,朱祐樘沉吟片刻才笑着对徐溥几人说道:“这位湖广李永敷,当为二甲传胪。”

  到这里皇帝直聘工作算是正式结束了,余下的全部交由徐溥他们来决定。

  徐溥会意地上前接过御批的一甲名单与余下的七份卷子。

  这前四的名次就定得很均匀,有南北直隶各占一人,浙江和湖广又各占一人,没出现某地人扎堆的情况。

  像当年解缙这个江西人当大学士主持科举,一口气点了一百多个江西进士,甚至不惜给老乡透题也要让江西人占得头名,以至于前七名全是江西人。

  算下来那一届科举的读卷官里头的五位阁臣都是江西的,录取的考生里头也有三分之一是江西的!

  可谓是满朝文武半江西!

  就很不符合中国人的处事原则。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啊!

  这不,解缙没风光两年就被踢去建设广西山区了,后来更是被锦衣卫灌醉活埋在雪地里硬生生埋死了。

  看着这籍贯十分均衡的名单,稳重老成了一辈子的徐溥就觉得十分舒适。

  他是宜兴人,出身南直隶,看着才二十出头的南直隶后生朱希周就十分顺眼。

  想来谢迁看着文哥儿这余姚后辈,李东阳看着李永敷这个湖广后辈也是如此!

  至于刘健和丘濬他们的心情,估摸着就要从后面六人的排名里稍微找补一下了。

  不过徐溥觉得丘濬这家伙应该不太需要找补。

  总的来说,这是份让内阁诸人都十分满意的名单。

  更有趣的是,今年的一甲瞧着都十分年轻,没一个是超过二十五岁的!

  文哥儿这个榜首,更是远远拉低了一甲的平均年龄!

  这名单传出去不知会让多少年轻人欢欣鼓舞。

  就是对那些总也考不上的人来说会有那么一点难受就是了。

  徐溥内心活动十分丰富,面上却没有表露分毫。

  等他捧着答卷从文华殿走回东阁,才看了眼欲言又止的丘濬几人,抬手把御批的一甲名单拿给他们自行传看。

  丘濬率先接过名单,他定睛一看,一下子瞧见了名列第一的“王守文”三个字,只觉整个人都舒坦了。

  丘濬当初的殿试答卷也是有幸被御前读卷的卷子之一,本来论文章当以一甲及第,只是因为在策文中针砭时弊让人不喜,最终以貌寝为由改为二甲第一。

  只要是读书人,谁不希望殿试名列一甲的?

  如今看到文哥儿的名字为三鼎甲之首,丘濬只觉这辈子再没有这么高兴过。他都没再往下看,直接把名单递给李东阳他们。

  旁边也想看看名次的刘健:“…………”

  这小老头儿为什么越过他?

  李东阳与谢迁看过名单自是欢喜不已。都已经出了名次,全程他们也算避嫌到位了,再表现得一点都不在意就有点虚伪了!

  李东阳笑着说道:“陛下此番应当是希望能激励后进。”

  不说文哥儿,只说榜眼陈澜二十五岁、探花朱希周二十三岁,便是难得的!

  于科举的各级考试上,只要考生水平相差不远,考官们其实都更倾向于让年轻些的排在前头。

  积累多年、为人老成的年长考生固然可用,可科举到底是抡才大典,是替朝廷选拔人才的,当然更看重才华高的、能力强的。

  这些年轻考生能用更短的时间达到年长考生同样的水平,说明他们学习能力明显更强,为什么不选他们?

  谢迁也是难得地为学生高中露出了欢欣之色。

  学生三元及第都不开心,什么时候才开心?

  刘健最后才拿到御批名单,不出意外地在最前头瞧见了“王守文”三个字。

  他在阅卷过程中也认出了文哥儿的字迹,只是没跟任何人说起而已。

  刘健对这个小孩儿也是寄予厚望的。

  记得当初文哥儿刚学习写文章就屁颠屁颠拿来向他们请教。

  这小孩既爱听别人夸奖他,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那积极受教的小模样儿叫他这个那么不爱说话的人都忍不住多点评几句。

  只是刘健没想到文哥儿这么快就正式下场应试了。

  刘健拿到文哥儿的答卷时左挑右挑,没挑出错处来,最终还是顺从心意在上头打了个圈。

  那答卷毫无疑问也成了拿到最多红圈的卷子之一,被他们这些读卷官呈到御前去。

  一切都这么顺理成章,可瞧着自己看好的小孩成了三鼎甲之首,刘健也免不了跟李东阳他们一样由衷感到高兴。

  这小子可别辜负了他们这么多人的期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