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379节(2 / 2)


  可惜大多数人买了书都只注重钱福他们给的破题思路,并没有注意到最珍贵的其实是每一道题展现出来的思考过程。

  你要是能把你遇到的题归纳到这种程度反复练习个三五年难道还有题目能难倒你?

  那时候文哥儿才几岁来着?

  估摸着也就四五岁而已!

  当时文哥儿便已能做到这种程度!

  对他而言,确实没有必要再反复针对举业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背诵和练习。

  只是这三元及第要不要给,还是得看他殿试表现如何。

  毕竟殿试文章是要被天下传看的,要是文哥儿发挥得不好他们也不可能硬把他写进前十名里。

  那不是让天下读书人义愤填膺吗?

  谁都不可能做这种自砸招牌的事。

  刘健看了眼徐溥携着一众读卷官给齐齐行完礼的三百多名考生回了礼。

  双方正式见礼之后考生们依然分为东西两列由礼部官员指引着沿着奉天殿前长长的阶梯往上走最终以文哥儿和会试第二名为首的贡士便分立在丹墀两侧等候御驾到来。

  文武百官都按照平日里上朝的班序左右分立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即将成为他们新同僚的准进士们。

  随着鸿胪寺官员出列请朱祐樘升殿,身着常服的朱祐樘便出现在众人面前。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他身边还跟着个穿得跟小红包似的小娃娃!

  不是太子朱厚照又是谁?

  朱厚照跟着他父皇入殿一眼就瞧见站在贡士最前头的文哥儿。

  会元才能排在最前头!

  他小先生是最厉害的!

  朱厚照找着了文哥儿的身影顿时骄傲地翘起了得意的小尾巴仿佛考了会元的人是他自己似的。

  太子旁观殿试不是没有先例的事,可是朱厚照今年才六岁,皇太子冠礼都还得好些天后才举行,过来观摩殿试着实有点不伦不类。

  不过太子愿意关心朝廷的抡才大典是好事,朝臣们也都没有异议,由着小小一只的皇太子坐在殿上受了文武百官和贡士们的礼。

  徐溥把朱祐樘亲自圈选的策题请了出来,由朱祐樘当众宣布这次殿试的试题。

  接下来百官次第退场,场中只余下考生、朱祐樘父子以及一众殿试执事官。

  英武的大汉将军们迅速把鸿胪寺早早准备好的考桌椅摆到丹墀东西两侧,上头已经摆有上好的笔墨纸砚。

  这可是整个科举过程中唯一一场不用自带笔墨纸砚的考试。

  对待马上能有正经出身的准进士们,朝廷还是非常大方的!

  随着礼部众官员依次把策题发到每个人桌上,今年的殿试算是正式开始了。

  只要没有大风大雨,他们都得在这露天的丹墀两侧把卷子答完!

  要是下雨了,就该麻溜扛着考桌去两侧庑廊接着考了!

  幸运的是都走到殿试这一步了,一般都没什么作弊的可能性了,考生们只要写完了自己的策题便能交卷走人,不必硬生生熬到黄昏才交卷!

  文哥儿拿到策题,摩拳擦掌地在草稿纸上拟写起大纲来,准备早点考完回家尽情玩耍去。

  到了殿试就不考八股了,只考一道策。

  所谓的策就是给你一个热门的时政问题,让你为皇帝出谋献策。

  比如“养兵太费钱了你有什么好想法”“你对盐政有什么好建议”,还有些更假大空的,比如“怎么让天下国泰民安”“以礼治国是怎么个治法”云云。

  当然,这只是大题而已,大题下面还列有一堆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两百字起步(出题人闲起来可能会出到上千字),需要考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揣摩分析,然后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时候还会看皇帝的喜好或者当前的需求,有些信奉道教的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可能会给你出点什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类的。

  对于殿试文章的要求是最好不要在风格上求新求奇,也不要在内容上太愤世嫉俗。

  你以为你是在炫技创新,实际上考官觉得你在扰乱风气。

  你以为你是在针砭时弊,实际上考官会直接把你给毙了!

  这朝廷上下又出人又出力办起来的抡才大典,是让你跑来自以为高明地骂人的吗?

  一个两个毛都没长齐,半点实践经验都没有,能有什么了不起的真知灼见?

  所以说,不要试图剑走偏锋吸引考官注意,不然你也就配拿个同进士出身!

  真那么有本事就等授官以后去干出点实绩来!

  这节骨眼上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那不是纯找事吗?

  这种主要要求是歌功颂德和指点江山的议论文,对文哥儿来说那是一点难度都没有,他甚至熟练地先把大纲框架列了出来,颇有闲心地逐渐为它填充血肉。

  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多到不知道该选哪个好!

  作文素材太多也是一种烦恼啊!

  文哥儿在奉天殿外十分专注地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