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362节(1 / 2)





  等到文哥儿按图索骥找到自己的号舍,一眼就看见了杵在号舍前的高大士兵。

  当然,对比他这么个小豆丁,随便一个成年人都是很高大的!

  由于对方是负责对他进行一对一盯梢的,文哥儿没有开口跟对方套近乎,只礼貌地朝对方笑了笑,拎着考篮进入自己的号舍之中。

  号舍里头就是一高一矮两块板子,矮的用来坐人,高的用来答题,考生带来的考篮可以塞到矮板底下,倒是不太占地方。

  只是连考三场都只能闷在这小小的号舍里头,对于喜欢东跑西跑的文哥儿来说还是有点难受的。

  好在进题官黎明后才来散题,考生们进场后还可以在号舍外走动走动,吃点喝点再上个厕所什么的。

  进场早的甚至还能补个觉。

  文哥儿进场时间不早不晚,考前准备时间很充裕,他把脖子上的青布袋取了下来,溜达去找茶水吏讨水喝。

  没到考试期间,讨要茶水不用盖红戳!

  即使考题下来前没那么多忌讳,考生们在士兵的盯梢下也没敢相互交流,有的蜷在号舍里头补眠,有的因为过分紧张而开始尿频尿急,有的则是反复清点着自己手头的文房四宝。

  文哥儿捧着讨要来的茶水溜达回自己的号舍,见还没开始考试,又拖出自己的考篮数了数里头摆着几个梨子。

  开考以后不交卷不能上厕所,水绝对不能喝太多,渴了可以啃梨子解渴。

  这玩意一路提进来怪沉的!

  文哥儿吃好喝好,合眼眯了一会,天还没亮就赶早起来去撒了泡晨尿,又就着梨子吃了几块糕饼,终于迎来了正式开考的点。

  第一场,一共七道题,三道《四书》义,四道经义!

  这可是最关键的一场!

  每道题都要写好几百字的小作文!

  不能怪那么多考生要请烛写到后半夜。

  这些答卷早早盖过骑缝印,一张都不能换,也不能有错字漏字,所以考生们须得写好草稿再誊抄到正卷上。

  要知道就算是后世那些训练有素的高考生,写八百字作文也要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

  这可是要写七篇!

  当年有些学问不到家的考生绞尽脑汁都不知道该答什么,索性在开始答题以后又把官方题目再抄一遍凑字数,试图蒙混过关!

  弄得朱元璋当年直接下令说“凡作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

  由此可见,第一场这足足七篇小作文真是让不少读书人愁秃了头!

  文哥儿拿到考题后就开始刷刷刷地拟草稿,争取晚上不用续场太久,考完直接交卷回去等第二场!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赶紧写完,回去睡觉!

  众考生:?

  *

  今天更新!粗粗长长!

  *

  注:

  1前文写过科举的内容,因为前面不是主角参加科举,所以内容是比较含糊的,如果前后文有什么相互矛盾的地方,一切以新写的为准,我们要忘记过去向前看(振振有词

  毕竟我也不记得我前面写过啥(bushi)

  有很明显的矛盾可以吱一声,我偷偷回去改掉,估摸着也就几句话的事!

  -

  2凡作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参考《大明会典》,洪武年间下的令

  这个规定我读起来感觉就是,这些考生在抄考题水字数!(开始瞎掰

  -

  3乡试三场的设定:《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

  按照几篇论文的说法,考生应该不是九天都待在贡院里面,而是进场一天,正式考试一天,散场一天;第二场再进场一天,正式考试一天,散场一天,这样就是前前后后花了九天六夜待考场里。

  不记得是在这篇还是在哪篇论文读到过,有考生第一场穿得厚厚的入场,结果天气热得要死;第二场换上薄衣服,结果下雨了冷得要死,所以应该是科举考三场,中间可以出来补给和休息。

  -

  《大明会典》里面的科举详情也有提及一两句,说是“搜检怀挟官、凡遇每场举人入院、一一搜检。除印过试卷及笔墨砚外、不得将片纸隻字。搜检得出、即记姓名扶出。仍行本贯、不许再试”

  也就是说到了会试也是“每场入院”

  -

  这样一来,考试顿时就轻松很多了(?)

  文崽悠闲揣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