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311节(2 / 2)


  就是少了这个啊!

  他怎么忘记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朱三岁当即宣布白天的文章作废,他要重新写一篇新文章,督促他父皇勤于理务,好让他们大明国库满满、兵马壮壮,所有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百姓没房子!父皇不睡觉!

  百姓饿肚子!父皇不吃饭!

  我的父皇,爱民如子!

  没错的了,就是这样!

  朱厚照把自己的巨作口述完毕,拿过来翻来覆去地欣赏了一遍,觉得是自己的才华和四岁写就《与父书》的小先生不相上下,这才心满意足地收好这篇牛逼轰轰的处女作睡觉去。

  第二日一早,文哥儿就揣着自己的《观亲耕籍田有感》去交作业。

  李东阳收到文哥儿的春游心得,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这一看之下,才发现这小子又暗搓搓在文章里夹带私货了。

  说来说去,这小子就是想出去玩!

  只不过这篇史论说得也算有理有据,至少他读完后对赵充国其人以及兴起于汉朝的屯田策政策有了深刻的印象。

  这小子真是归纳总结的一把好手,经他这么一捋,李东阳才发现这还真是“千年国策”,不管是从两汉到魏晋还是从唐到宋都在沿用此法,到了大明更是配合开中法大兴屯田。

  算下来已经一千多年了!

  有多少良法能沿用千年?

  这一点,真的值得好好吹嘘啊!

  李东阳读得兴头上来了,当场提笔和诗一首,把自己师徒二人的新作一并传给翰林院同僚们看。

  我觉得我学生写得极好,忍不住就着这个主题和了首诗!

  现在我把这两篇诗文拿给你们看看,你们懂我的意思吧?

  同在翰林院闲得发慌的王鏊等人:“……”

  怎么说呢,就感觉是天字第一号不要脸的老师,收了个天字第一号不要脸的学生,两人凑在一起干出来的事永远都让人忍不住叹为观止,并且日常怀疑李家和王家是不是抱错了小孩。

  左右大家都没事干,便都欣然传看起这篇狂吹“千年国策”的文章来。

  等看完师徒二人的新作,大伙赫然发现这一千年国策在他们大明一朝算是发扬光大了,吹它不就等于吹大明吗?

  大伙左看右看都挑不出这种说法的毛病来,思来想去决定跟李东阳一起加入吹嘘行列!

  夸,使劲夸!

  到中午,文哥儿不仅回收了自己的文章,还收集到王鏊他们乘兴而作的唱和诗文,抱着厚厚一叠文稿溜溜达达地进了宫。

  朱厚照本来信心满满地等着文哥儿进宫,准备用自己绝世才华让文哥儿大吃一惊。

  结果他就看见了文哥儿抱着的那摞文稿。

  朱厚照眼都直了。

  才一天的功夫,他小先生居然直接写了一本书出来吗?!

  可恶,他输了啊!

  文哥儿瞧见朱厚照那副不敢置信的模样,笑眯眯地坐到朱厚照对面放下文稿,给他说明事情原委(顺便吹吹牛逼)。

  唉,都怪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不仅他老师看完后忍不住和诗一首,翰林院的前辈们也纷纷文思泉涌,非要提笔就着这个主题写诗的写诗、作文的作文,拦都不拦不住!

  可能好的文章就是这么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吧,真拿他们没办法!

  从未遭受过凡尔赛文学摧残的朱三岁:“…………”

  就,很难受。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牛逼吹得好,大家都会一起吹!

  朱三岁:可恶,我以为是单挑,结果却是群殴!

  *

  更新!多么努力!每次中午写更新都会错过饭点!饿饿!

  *

  注:

  百闻不如一见出处: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在汉朝活到七十几岁还上战场,甚至顺利退休,活到八十六岁,身体素质真强!

  第262章

  朱祐樘这一天过得还算风平浪静朝廷刚组织完一次先农坛大型团建活动(亲耕籍田),大家都还沉浸在出游的余韵之中,连朝会上都没人提出什么棘手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