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286节(1 / 2)





  4殉葬177人,霸业终止:参考《史记》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

  4“结发事明君”“焉得不相随”“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出自王粲的《咏史诗》

  曹植也作了《三良诗》

  陶渊明也作了《咏三良》

  苏轼这个陶渊明铁粉一看,马上也作了首《和陶咏三良》

  他路过秦穆公墓时还写了个小作文表示现在的人呐,根本没有古人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所以觉得人家做不到自愿殉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悲!!(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所以这是个常见咏史素材

  第239章

  出处讲完了课就上完了吗?这肯定是不符合文哥儿的摸鱼原则的,所以文哥儿给朱三岁上了堂书法课后,又给他留了个作业:安排一场基于《秦誓》的考试。

  主要是基于《秦誓》被《大学》引用的那段“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简单来说就是你不能推荐自己你得推荐别人。谁推荐的人又多又准,谁就能得优等!

  推荐的时候要写明推荐理由这人是有“技(本领高尚)”还是“彦(才学过人)”或者“圣(道德高尚)”,一个理由得一分!

  当然,要是查出你写的推荐理由是捏造的那是要扣分的。

  正式考核时时将会随机挑几条出来找本人验证一番!

  你夸他记性好吧,那就来个速记游戏。

  你夸他算术好吧那就来个现场做题。

  你说他乐于助人喜欢做好人好事吧,那就看看对方的日记——哦不,这个可能看不了,那就看你能不能讲出能说服别人的具体事例来了你真能面不改色地胡编乱造也不失为一种才能。

  是个人才!

  新的一年到来了东宫也要进行一场全新的考课这次来选他们东宫的“小六部”无论男女都能参选接下来谁干正经事谁干杂活就通过这场考试来决定了!

  满足现状的人可以不参加考试,不过以后被落下了也别埋怨谁就是了。尊重大伙自己的选择!

  其实按照《秦誓》的要求应该是要求达到“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也就是要做到真心喜爱这样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

  不过现在既然是考核,心里喜欢不喜欢这种事也考不出来,便改成纸上写写算了。

  朱厚照一听自己又能当考官,自然是积极参与。

  这可是一场基于《秦誓》的互夸大会!

  事实上一直到现在,官场上有不少岗位也依然走举荐制,举荐的得失可就不是加一分或者扣一分的事了。

  像历史上马文升后来退休了,他当吏部尚书时提拔的人出事后还被拎出来打成“奸党”,愣是把他的各种封赐都剥夺了,到挺久以后才被恢复。

  官场上的举荐一向是相当于共同进退,一个出事另一个也要被牵连,只是被牵连的幅度有大也有小而已,端看你自己能耐如何。

  没能耐的、识人不清的,可千万别瞎举荐!

  文哥儿让朱厚照安排东宫诸人回去做好夸夸材料,明天开始他们一起来考核谁夸得好。

  现在考官能有三个了,朱厚照、杨夫人以及他。

  没办法,总不能叫杨夫人这个辈分的人跟着考试,何况多一个人当考官,等于多一个人干活!

  文哥儿笑吟吟地对女史们说道:“姐姐们可能没考过,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谷大用他们。不过每次考核的方式都略有不同,只要用心准备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比如这次就不是现场答题,而是自备夸夸材料递上来,到时候他们三个考官拿着材料随机验证一番就好。

  她们的准备时间就是今晚和明早!

  女史们也是从小读书习字的,自觉不会输给谷大用他们这些宦官,自是一口应承下来。

  杨夫人都没来得及阻止,就发现东宫上上下下已经被文哥儿安排得明明白白。

  偏她侄儿杨玉还在那局促地问:“小先生,我也要考吗?”

  文哥儿左瞧右瞧,总觉着这杨小玉瞧着有种熟悉感。

  接着他很快琢磨明白了。

  杨小玉有点豆豆的影子。

  玉玉类豆!

  也是个老实孩子啊。

  文哥儿道:“凡事量力而为就好,只要尽了力,不管结果如何都没什么大不了。”

  杨玉听后很认真地点头,想着回去后该怎么写材料。

  文哥儿瞅了眼一脸跃跃欲试的朱三岁,笑眯眯地说道:“殿下也可以试着想想看,到时瞧瞧殿下能想出多少来。要是能得殿下一句夸,大家肯定会很高兴的。”

  朱厚照很是矜持地回道:“孤随便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