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237节(2 / 2)


  文哥儿便把自己的诗给丘濬背了一遍。

  他这诗是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意来写的,大意是畅想各行各业都出现类似《神童诗》里那种“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的“神童”会是什么盛景,抒发了一下希冀“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神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美好愿望。

  到时候他们行行领先、业业兴盛,百姓一定很安乐,国家一定很富强!

  丘濬听着听着想到那样的场景,莫名也有点儿激动。

  好,写得好!

  这诗固然有点天真,可小孩子不就是该天真吗?真要像大人写诗那样下笔之前再三衡量再三斟酌,写出来的诗赋文辞固然极佳,只是到底失了些灵气。

  要的就是这份天真和这份直率。

  丘濬对上文哥儿期待被夸奖的目光,立刻压下了自己被文哥儿鼓吹得莫名激荡起来的心情,相当客观地评价道:“我觉得还不错,就是不知道刘希贤会怎么给你评等次。”

  文哥儿要求不高,得了个“还不错”的评价便满足了。他没再讨论这次考试的事,跟丘濬讨了稿子来校阅。

  他们修这本《成语词典》都快一年了,差不多也要收尾了,等整理完最后一个韵部的词条,他们就得再把稿子从头到尾校对一遍把成稿整理出来!

  文哥儿从丘濬手上接过厚厚一叠稿子,不由得在心里感慨——

  王六岁可真忙!

  忙到都没空担心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正经考试考没考好了!

  作者有话说:

  朋友们:《饮食诗话》写到哪了?

  王六岁:在写了在写了

  注:

  1考题“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2“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几句诗词:参考汪洙《神童诗》,后世流传版本好像集合了很多其他诗人的诗,但《四喜诗》之类的好像是汪洙写的没错

  -

  史载汪洙祖孙三代都以大学士终老,他儿子还杠过秦桧来着。

  -

  3梅花汤饼的做法:参考《宋宴》

  -

  4宣德神童往事:参考《余冬序录》

  【宣德间,诏京官各举其乡之才而未达者。庐陵戴某有诗称,萧光宇、胡起先交表之。徵至内阁,试《春日诗》。戴得题如痴,竟日无一字。及罢就邸,奇思杰句冲口溢发,追恨无已。戴既放还,萧、胡亦坐荐举非人被谴。人之穷达,有莫之为而为者如此。】

  -

  和他写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倒霉蛋,被英宗召见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黯然出了宫门,解下帽子一看,里面有两只蝎子,已经蜇得他脑壳肿……

  迷惑,为什么会有两只蝎子,完全想不明白!要是中途爬出来还不吓死英宗……

  难道是我理解有误!

  原文↓

  【天顺二年,临川吴征士与弼,入京择日而后廷见。英宗退御文华殿,召问大略,与弼噤无以对,左右怪之。趣使言,始曰:“容臣上疏而已。”先时与弼宿草备顾问,竟不如志。驾起因惨然,出至左顺门,脱帽视两蝎存焉,顶螫已肿,人始知其不能承旨,以忍痛故。噫!此何莫非数也哉。】

  第197章

  文哥儿从丘濬家离开天色都快暗下去了。他迈开腿跑回家,很快被他爹捞去书房谈话。

  王华对自己这个考完试不回家、这里吃吃那里喝喝的儿子实在没辙,都懒得问他都去了哪儿,只问他考得怎么样。

  成绩还没出来文哥儿还是很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答题思路的不免又跟他爹讲了一遍自己都答了什么。

  听文哥儿思路清晰一道不会的题都没碰上,王华才算是放下心来。

  到底是自己儿子第一次参加考试他这个当爹的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

  文哥儿现在被捧得那么高要是不小心栽了跟头,想来落井下石的人肯定不会少。

  王华便顺嘴教育了文哥儿几句,让他考得好也别骄傲自满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你在那儿洋洋得意,焉知不会碍了旁人的眼?

  文哥儿听懂了,他爹的意思是他答得很好,可以开始骄傲得意了!

  文哥儿立刻翘起尾巴去找他祖父吹牛逼。

  王华:“……………”

  得了他的话全都白说了。

  这小子怎么这么会挑自己爱听的部分听?

  第二日文哥儿到了翰林院自然又免不了被诸位师长围着关怀了一通最后抱着几个老师齐齐给他功课埋头苦学去了。

  别人考完试可以放松他考完试还得继续读书!

  内阁之中刘健腾出空来开始阅卷。

  庶吉士的入馆考试还需要走走糊名誊录之类的程序,散馆却是涉及到职位安排更多的还是考察平时的表现是以散馆考核大多是走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