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235节(2 / 2)


  他总感觉这个大明有一点点不靠谱。

  为什么!要他王六岁!和庶吉士一起考试!

  他还是个孩子!

  李东阳见文哥儿一脸的不敢置信,乐道:“你确实没正儿八经考过试,去试试也挺好。你到底是拿了廪粮的,可不能白瞎了朝廷对你的栽培。难道你连基本的文体都没学通不成?”

  文哥儿当然都会一点,但也只是会一点而已,哪里够应付这种级别的考试哟。

  钱福瞧见文哥儿的苦瓜脸,乐不可支地给他匀了点复习资料,让他拿回去连夜抱佛脚。

  这厮还表示“不用客气,尽管拿去”!

  文哥儿愁眉苦脸地捧着一堆复习资料回到家,正好撞上他春风得意的亲哥。

  王守仁也在准备庶吉士入馆选拔,但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挑拣十五篇往年佳作装订起来送到礼部去看能不能获得考试资格。要是获得了考试资格,到时候按时去考试就好了!

  对他来说还是一点都不难!

  王守仁瞧见文哥儿一张小脸皱巴巴,不由关心道:“你这是怎么了?被人欺负了?”

  文哥儿唉声叹气:“刘阁老那边突然让我跟庶吉士一起去内阁考试,明儿就要开考了,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他正诉着苦,就瞧见他哥双肩微微耸动,再抬起脑袋一看,他哥正很有良心地忍住不笑。

  文哥儿怒瞪他哥。

  有他这么幸灾乐祸的吗!

  瞧见文哥儿气鼓鼓的模样,王守仁实在没忍住哈哈大笑。

  等笑够本了,王守仁才伸手用力薅文哥儿脑袋一把,口中感慨:“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叫他平时一天到晚督促别人上进,这回事儿落到他自己头上了吧?

  文哥儿不搭理他哥了,气呼呼地跑回去临时抱佛脚。

  对庶吉士来说,最好的去处就是被选入翰林院,这意味着他们将来很可能飞黄腾达,直入内阁。

  文哥儿回到自己的书桌前看着钱福匀给他的备考资料,却不免想到这个从庶吉士到翰林院到内阁的升迁路线。

  这意味着从考中功名开始,庶吉士就在翰林院待着,一直熬个二三十年资历,说不准就进内阁了。他们甚至全程不必踏出京师半步!

  文哥儿想想那样的日子,只觉头皮麻麻的。

  别人受不受得了他不知道,反正他是不太受得住的。

  光是想到自己要在小小的翰林院待几十年,他就觉得实在太可怕了。

  就像李东阳他们平时调侃的那样,翰林院着实清闲无事,可谓是“一生事业惟公会,半世功名只早朝”。

  大意就是他们这辈子所谓的“建功立业”也就是开开会上上朝。

  实在没什么意思。

  文哥儿听着也觉得很没意思,他反正是不想要入翰林这个“上上之选”的。

  他倒不是真的想成就什么功业,只是不想永远被困在一处官署里而已。

  何况沿着这条路子入内阁成了宰辅,又能做出多少真正有益于江山社稷、有益于天下百姓的决策?

  文哥儿敲敲自己的小脑壳,觉得自己是在杞人忧天。

  他都还没参加科举呢,怎么就开始愁起了进不进翰林院?

  大不了他直接不考庶吉士或者自请外任就是了,有什么好为难的!

  据说如今的浙江布政使刘大夏就是庶吉士出身,本来以他的出身和表现是可以留翰林院的,但是他不想待在翰林院舞文弄墨,于是自请去参加吏部的选官考核考个实职干实事去了。

  可见只要自己不愿意的话,朝廷也不会勉强你!

  文哥儿开始认真翻看起备考资料来。

  等瞧见钱福收集到的“往届真题”,文哥儿只觉得要不还是不看了吧。

  早些年庶吉士的考核是很随意的,像朱棣那会儿都是随机出题,有次朱棣心血来潮,让庶吉士们背一下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果呢,一个背出来的都没有!

  文哥儿看着这段庶吉士考核逸事,眼睛都睁圆了。

  很不错,他找到大明不是人均过目不忘的证据了。

  看看永乐大帝的庶吉士们,连《捕蛇者说》都背不出来!

  由此可见,开挂的只有李东阳他们这些可恶的家伙!

  至于平时内阁出的考核题,那更是随意得很,春天考就出“春日”,要是恰好碰上阴天就出“春阴”;秋天就出“新秋”,要是恰好碰上赏不了月的日子就出“中秋无月”;夏天出“炎暑”,冬天出“望雪”。

  偶尔还会出些历史典故,这类题目你没听说过就只能两眼抓瞎。

  好在根据前两年丘濬提出的庶吉士考核章程,散馆的考核内容倒是和平时学的公文写作挂钩了,提前讲明考的都是吏治民生、经邦强国之策。

  他们只要平时踏踏实实把公文格式练熟了,再有那么一点儿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次散馆考核并不难。

  就看谁的综合水平最高了。

  文哥儿挑灯夜战,哼哧哼哧读到最后才看见钱福摆在最末尾的真正的考试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