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戏明第229节(1 / 2)





  他才思卓然、下笔成文,相貌也很是清俊不凡,且年仅二十就考了陕西解元,瞧着自是锐气逼人。

  不过见了李东阳,李梦阳的态度倒是很恭敬。

  这份恭敬是出于对前辈的敬仰,也是因为他们的督学杨一清时常提及李东阳这位文坛巨擘。李梦阳在陕西时受了杨一清的点拨,对李东阳自然也有着天然的亲近。

  哪怕这位前辈的相貌与他想象中不大相同,李梦阳依然恭谨地上前行了晚辈礼。

  李东阳却是越看这位晚辈越喜欢,笑呵呵地招呼他落座,口中说道:“你倒是来的巧了,我们正准备吃‘放翁烧鹅’解解馋。”

  李梦阳奇道:“何谓‘放翁烧鹅’?晚辈孤陋寡闻,不曾听说过这种说法。”

  李东阳哈哈一笑,说道:“不是你孤陋寡闻,我们其实也是今天才听说的。”他顺势把文哥儿的文章拿给李梦阳看,介绍道,“这是文哥儿新写的文章,你看过以后就懂了。”

  李梦阳便接过文章看了起来。

  李东阳也拆开了杨一清的信。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完了,李东阳李梦阳傻傻分不清

  *

  注:

  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引自论文《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没错就是探讨杨小师弟《升庵诗话》唐宋诗观点的论文

  -

  2拆洗少陵生吞子美:这句前面好像提到过,出自《明诗话》,也是杨慎和朋友讨论的观点

  杨慎对唐诗宋诗的评价是比较辩证的,既尊唐也不绌宋,据说自他以后大家的观点都慢慢客观起来,不再单方面拉踩(bushi)

  -

  3《杨慎论唐宋诗之争》里面还有个小故事

  何景明曾说“宋人诗不必观”

  杨慎找机会挑了几首宋诗佳作寄给何景明,问他这是啥时候的诗

  何景明看完后:这是唐诗

  杨慎说:这其实是你说坚决不看的宋人之诗

  何景明听后沉默良久,才憋出一句话来:细看也不咋样(细看亦不佳)

  前七子,倔强!

  第190章

  杨一清既然让学生给带信信中自然少不了夸赞学生的话,

  李东阳读完后便对眼前的后生更为喜爱。他收起信,瞅了眼刚才一直凑在自己边上探头探脑的文哥儿,抬手薅了把他的脑袋笑道:“往后可不能随便偷看旁人的信。”

  文哥儿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要是换成旁人他自然不会胆大包天地偷看李东阳不同,李东阳和许多人的往来信件都属于半公开状态遇到特别有趣的还会带到文会上传看。

  纯属朋友圈公开可见!

  李梦阳能考出个解元过目忘不忘不知道,一目十行的能力还是有的。他把文哥儿的“大作”读完了,看向文哥儿这个小娃娃的眼神就变得有些复杂。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文哥儿是正月初一出生,今儿刚好六岁。六岁写起文章来便能这样旁征博引当真很了不起。

  实际上在杨一清那边,李东阳的来信同样处于朋友圈公开可见状态,他们参加杨一清主持的文会时也没少听到李东阳这个“小弟子”的佳作和事迹。

  只是人不在眼前,大家都还意识不到六岁是多小一娃娃。现在面对面见了李梦阳才意识到“六岁”以及“小神童”是怎么个概念。

  “我还是头一次瞧见这种叫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李梦阳望着文哥儿调侃“若是多攒一攒说不定可以出一本别开生面的诗话。”

  明朝读书人大多最爱读《沧浪诗话》可以说是大伙品诗的指导方针。

  诗读得多了自己也爱写,比如李东阳写《怀麓堂诗话》杨慎写《升庵诗话》。

  要是文哥儿点评唐诗李东阳可能还会觉得他还有点不够资格可要是侃侃宋诗就没什么所谓了反正大伙都觉得“诗在盛唐”,集体轻慢宋诗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像李东阳这位文坛前辈一样什么诗都读一读的,反而是少数。

  文哥儿听李梦阳这么一提议,倒是真有些意动。

  今年他可是王六岁了,该给王六岁留下点值得纪念的东西。看看去年的王五岁还蹭了本《几何学》的二作呢,王六岁怎么能输给王五岁!

  文哥儿道:“师兄的提议很棒,我要是攒够了稿子,一定出一本专讲美味的诗话。到时候师兄你可要给我写序!”

  这一声师兄叫得顺口至极,李梦阳都差点没反应过来。

  仔细一琢磨,杨一清算是他老师,李东阳算是他师伯,文哥儿这么喊倒也没错。就是算算文哥儿的老师数量,李梦阳就对他有几个师兄弟感到十分好奇。

  ……这不得遍地都是师兄师弟?

  这就是神童的人际关系网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