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99章:守江必守淮(2 / 2)

这一切,让孙权一生都对合肥念念不忘!

谁曾想,这合肥城,在后续成了孙权永远无法逾越的噩梦。

孙权主政东吴后,在合肥区域和曹魏势力争锋十多次,其中主动北伐的有五次之多。

第一次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

那一次,孙权表现还不错,通过出兵合肥缓解了刘备的压力,也促成了后续的孙刘联盟。

赤壁战后,孙刘联盟和曹操在襄樊附近打得激烈无比,孙权借助周瑜的武略接连重创曹魏势力,打的曹仁哭爹喊娘。眼见周瑜进攻如此顺利,孙权也按耐不住,决定带兵出击,随即亲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曹魏。

自己亲率大军进攻合肥,还安排了张昭进攻九江。

这是孙权第一次兵临合肥城下。

但,这场战争中孙权的举措却让人迷惑。

面对驻军仅2000人,守将都是如蒋济这样文臣的合肥,孙权居然久攻不下。

权攻城逾月不能下:《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第一次亲身带兵,就验证了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久攻不下,让孙权急眼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孙权指挥部对围攻,指望能耗死合肥城。

随后的攻城还算顺利,天降大雨让合肥城困难无比,守城曹军用当初刘馥修城时留下的草苫、鱼膏等战略储备物资苦苦支撑。

可即便如此,只要孙权足够坚持,再围个十天半月,合肥肯定会被攻破,就连曹操都做好了放弃合肥城的装备。

但眼见合肥就要陷落,孙权却在前线出了昏招,他撤退了。

为何撤退了?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守城的蒋济四处散布谣言说,曹操将亲率四万骑兵支援合肥。

这一出拙略的计策,就让孙权这个三国雄主上套了,孙权用放火泄愤的方式,烧了合肥城外围后,就一溜烟跑了。

这迷幻操作,我是看不懂的,很多人都说。

不过后世很多人都说,这是孙权部下太多部曲、私兵,他们不愿打仗的结果。

如果将这个因由发散一下,我们或许能看到孙权为何打仗不行的根源。

一个优秀的将领最关键的是什么?赏罚分明而已!

这点对带兵至关重要,特别是军心离散的部队,更是如此。

孙权的大军,看似属东吴势力,但却多为部曲私兵,一个将领一个部曲,一个主将一群私兵,没有如周瑜那样的能力,程普那样的威望,是不足以震慑这群心思各异的私军的。

对私人武装而言,要他们万军用命最关键地就是舍得。

舍得给钱,舍得给官,舍得给封地,他们就能嗷嗷叫地冲锋。

但孙权却不是这样的人,反而是一个看似宽厚,其实抠门绝顶的人物。

狼性精神的本质,是用高额的奖惩方式树立老板威严,再辅以怀柔之策,营造共情。

在这点上,孙权并不优秀,只知道怀柔共情而无任何实惠给予部下。

比如,一次江东诸将酒宴时,孙权郑重脱下周泰的衣服,一个伤口一个伤口的问周泰,这是在哪次战役,哪里,为什么而受的伤?

在问完之后,听见周泰的回答,孙权也满含热泪地说:

你为我兄弟二人(孙策、孙权)奋战至此,伤痕无数,我怎能辜负你的骨肉恩情,不对你委以重任啊?你是东吴的大功臣。

嗯嗯,看似情真意切,但演完之后孙权给了什么赏赐?答案让人大跌眼镜!

说完一通废话之后,孙权仅仅给了周泰一个随身御盖,除了这之外,财宝分文没有,官职一点不加,简言之给了个寂寞。

这让配合演出的周泰做何感想?让围观的看客做何感想?

再比如:后来辽东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派人封公孙渊为燕王,这举措遭遇了张昭的反对,他说公孙渊反复无常,使者去了必定有去无回,还会让东吴成为天下笑柄。

孙权一听,气愤不已,拿刀就说: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这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听我不听,你再说我就砍了你。

谁曾想,张昭是个暴脾气,伸出头就说:

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

意思是,你砍死我啊,当初你老妈说规劝你是我的职责,我可不怕你。

孙权一听,将刀丢了后,就和张昭抱头痛哭!

可哭过之后,张昭的意见那是一点没听,依旧派人封公孙渊为燕王。

这件荒唐事,最后也果如张昭所言,使者有去无回,孙权真就成了三国笑柄。

除此抠门小气之外,孙权还有个特点就是薄情寡恩。

这点上,孙策的家人,周瑜的家人,还有张昭都是明证。

一个帮他鼎定东吴基业,却只被封为长沙恒王。(孙策)

一个帮他打赢赤壁之战站稳脚跟,大儿子仅仅娶了个公主,官职止步骑都尉,次子还因罪免职成了庶民,孙子更是没官没名,后人越混越差。(周瑜)

一个帮他稳固了东吴朝局,临老了还被孙权讽刺。(张昭)

最悲催的则是陆逊,为了孙家天下操碎心,最后依旧憋屈而死。看似重情重义,本性薄情寡恩,为人小气吧啦,说他是雄主谁信?

三国三雄主,可谓各有各的特色。

刘备仁爱大气,善听忠言,当然也有怒发冲冠之时。

可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见。兄弟之义,是刘备聚人关键,仁爱之名是刘备成事的关键。

曹操大伪似真,乃真小人,伟丈夫。

得意洋洋时有之,虚怀若谷时有之,不娇柔做作,一辈子绝对当得起奸雄之名。

唯有这孙权,创业靠父兄,自觉厚黑双绝,其实一样不精。

他能成事,最大因由是父兄基础打得好,关键时刻犯错少。

东吴政权,就这样在固守本土的思维影响下,成了三分天下中相对最安分的那一个。

如果孙权真有心北伐,喊出打架分钱人人有的旗号,或许不至如此。

写到最后,不由佩服曹操的眼光,公元200年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直接改写了孙权的运势,更让他薄情寡恩的特点放大无疑。

由此可见,底子好也没用,大气,唯有大气才是人成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