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48章:淮阴侯韩信(2 / 2)

他们与其他反秦义军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齐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对田氏贵族来说,恢复齐国,就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他们无意于去争什么天下,也不会真正地倾向于谁,只求复国,保持割据。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策略齐在楚汉战争中的所有作为,都是围绕着“独立”展开的。

项羽为了削弱齐,将齐一分为三。

项羽分封诸侯时,一则为削弱齐,二则为打压齐最强的实力派田荣,将齐一分为三个诸侯。

结果,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平定三齐!

在刘邦动手之前,齐独自与强悍的西楚霸王单挑,死战。

当楚汉大战时,齐却愿与楚和解,不妨碍楚与汉继续相争。

可是,在齐楚和解后,齐虽然承认项羽为霸王,诸侯之长,但却从未出兵帮助过项羽。

相反,他仍然与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齐在楚汉战争中显得“反复无常”。不管是与楚和解,还是归降汉王,都是其保持割据的“纵横之术”。

靠不住的降汉韩信准备攻齐时,齐国集结了20万大军,屯于历下,准备坚决抵抗。

此时,刘邦令郦食其前来劝降。

郦食其在吹嘘汉王的实力后,提出:早早降汉,“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齐的唯一追求。

因此,齐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这个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时,齐虽降,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自主性,他们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预楚汉战事。

当初,与楚和解后,他们仍然在支持彭越反楚。

那么,今天“降汉”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复无常”呢?

不要说田氏是齐王了。

后来,韩信为齐王后,蒯通不也劝他自立吗?

这种“投降”,是韩信无法接受的。

韩信的企图其实,韩信此前接受过类似的“请降”。

破赵后,韩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后,韩信也没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国可以晚点再收拾,齐国不行。

韩信“偏师”出战,不是来接受这种投降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

韩信发起一连串的作战,目的是为了“绝楚之粮道”,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韩信如果从赵地南下,最多只能从北面侧击楚,不可能“绝楚之粮道”,摧毁楚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而且,从实力上来说:燕的实力比较弱,即使捣乱,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齐的实力非常强,什么时候再“反复无常”,形势将非常复杂。

所以,韩信坚持武力攻齐,绝非只是处于个人贪功。

良将“恶人”齐投降后,放松了戒备。

韩信发兵猛攻,大破齐军。

可怜郦食其,百口莫辩,被烹杀了!

八百年后,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也做了和韩信一样的“缺德事”。

李靖在讨伐突厥时,劼利可汗请降。

唐太宗答应,并派唐俭前去安抚。

李靖也不管什么“领导的意思”,也不管什么唐俭的生死,依然发兵袭击劼利,一举破敌!

当然,唐俭比郦先生幸运一点,趁乱逃了出来···

或许,一切从战局出发,果断把握战机,求得胜利,不惜“作恶人”,是这些天才军事家的“通病”吧。

对此,只是揣度他们的私心,以为他们一切是为贪功,或许狭隘了一点。

齐,其追求是“复国”。无论向楚还是投汉,都是其“纵横”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齐,韩信将无法实现“南绝楚之粮道”,从根本上摧毁项羽的目的。

因此,齐“麻溜”地降汉,而韩信非要武力解决!

胜利,是良将唯一的追求。

至于一些“道德争议”,留待后人品评吧。

刘邦用尽了办法,保证韩信的军队“姓刘不姓韩”,防止韩信“尾大不掉”。

在大多数时候,韩信的军队,确实“姓刘不姓韩”。

不过,在韩信最强大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可以不姓刘”。

当时的韩信如果真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韩信的兵“韩信方面军”成立之初,兵是刘邦的兵,将是刘邦的将。

不过,情况很快就变化了。

“韩信方面军”成立后,自关中出发,破魏、下代、灭赵、降燕,总共只用了3个月!

韩信威震天下,刘邦睡不好!

高祖3年6月的一个清晨,刘邦仅仅带着夏侯婴等少数几个人,佯称自己为汉使,闯入韩信大营,收了韩信的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军队。

刘邦刚来时,韩信、张耳都还在睡觉···

刘邦以“袭击”手段夺回自己的军队,可见:刘邦对”常规手段“调遣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信心了!

随后,刘邦带着韩信的军队去了荥阳战场!并下令:韩信、张耳,你们在赵地再召集军队,准备攻齐!

所以,从这一刻起,韩信的兵,就不是刘邦的老部下了。

韩信毫不含糊,征兵、训练、成军,仅仅2个月!

刘邦为了加强控制,又把曹参、灌婴等将领调了过来,”加强领导“。

随后,韩信平定齐国,击败楚军,占据了齐地!

此时,韩信军的结构是:高级将领,多是刘邦亲信;中基层将士,多为赵、齐军士。

曹参、灌婴等人,固然威望、能力都很出众。但是,他们是在韩信成军后“空降而来”(当然,他们自己也带了一些部队来)。韩信这支军队的征集、训练、成军,都是韩信自己一手操办的。

所以,如果韩信真的决心不跟刘邦玩,是不难控制,甚至除掉这些忠于刘邦的高级将领的。

这个时候,韩信真要搞事,谁也拦不住!

十字路口灭齐以后,韩信,成了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楚王胜”。

此时,项羽的使者武涉,韩信的谋士蒯彻都提出:韩信当自立!

面对诱惑,韩信似乎犹豫过。

一方面,韩信以刘邦的“知遇之恩”,谢绝了项羽的使者;但另一方面,韩信又没有理会刘邦的不断催促,按兵不动达数月,没有立刻挥失南下攻楚。

而刘邦呢?他在不断催促韩信进军时,除了封王,许地之外,什么也作不了。

看来,本出自汉军的韩信军,已经跟英布、彭越这些“加盟商”一样,非刘邦所能牢牢控制的了。

还是那句话:韩信这时候要搞事,刘邦只能“干瞪眼”。

不过,韩信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挥师西进,与刘邦会攻项羽。

垓下决战,汉军鼎定天下!

窗口关闭在刘邦这种权游高手面前,机会转瞬即逝,错过就不再有了。

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刘邦就动手了。

这次,刘邦用的是老办法,“袭夺齐王军”。

搞这一手。韩信,真的不是刘邦的对手。

如果给韩信反应时间,刘邦是制不住韩信的。

只有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大军松懈,“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以突然手段控制韩信,才能夺取韩信的军权!

随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离开了齐地。

1年后,韩信连楚王之位也被撸了,被改封为淮阴侯。

此后,韩信一直处于刘邦的严格监视下,再难有作为了。

5年后,当韩信被诛杀时,韩信毫无抵抗之力!

当韩信为齐王时,他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以韩信之明,武涉、蒯彻说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

以刘邦在赵地夺军权时的手段,韩信不可能不了解刘邦对他的猜忌!

从理智上考虑:韩信应该自立,也有条件自立。

韩信最终选择继续为刘邦灭楚,主要还是他那“士为知己者死”的士人情怀。

只是···情怀,再一次被辜负了。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与春秋战国等乱世一样的风云迭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许多英雄以历史为舞台,展现自己的绝代风华。当然,这里面有英雄也有枭雄,有光辉灿烂也有狼狈逃窜,而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就曾经在战场上被项羽射了一箭,好在刘邦躲过了要害,没有殒身,不过从此象棋多了1个不成文的规矩。

陈余可是被李左车称为“有百战百胜之计”的智者,当然不“菜”。

魏豹、陈余、龙且都是当时的强人,韩信悉数“轻易”击败,当然靠的不是运气。

井陉之战,韩信靠的是“因敌制胜”。

陈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夫成安君(陈余)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沚上。——《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话出自李左车。

这句话中的“智者”正是陈余。

此时,李左车已是韩信的座上宾,自然犯不着奉承陈余了。

事实上,井陉之战前,陈余的表现,确实配得上“有百战百胜之计”的赞美。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陈余此前的表现。

陈胜、吴广起义后,陈余先是与武臣、张耳一起,以两千兵光复赵国;

随后,陈余更是之以“三县之兵”击败了张耳,一人身兼代王、赵相。

在这个过程中,陈余的谋划、外交、用兵,虽不能于大神相提并论,但堪称“智者”。

井陉之战,韩信不过5万兵;陈余集众20余万。韩信为何能轻易击败“智者”陈余呢?

陈余的企图战前,李左车曾向陈余建议:韩信远道而来,补给线过长。您在正面坚壁不出,与之相持;我带三万兵绝其辎重、粮草。韩信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野无所掠,不出十天,必被我们抓住!

陈余答:“十则围之,倍则战”。韩信现在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这么点人我们都避而不击,以后有大敌来,我们怎么能应对呢?诸侯听说我这么胆怯,必然轻视、讨伐我!

李左车建议先疲敌,再夹击;陈余想要“十则围之”。

其实,陈余对“避而不战显示怯懦”的敏感,并非全无道理。

因此:此时,赵王歇、陈余在赵的地位并不牢固。赵各地地方势力、齐田荣,都对赵各有企图。

而且,张耳的影响力不在陈余之下。

陈余,兼代王、赵相。

此前,韩信已经攻取了代地,歼灭了代军主力,陈余威望已经大损。如陈余以二十余万大军不敢作战,那张耳施展其影响力,赵地麻烦不小。

因此,陈余的企图尽快决战。“十则围之”,歼灭韩信。

因敌制胜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则消息很容易被忽略,却极为重要:韩信是得知陈余的企图后,才东进井陉的。

韩信用间,侦知对方企图,再“因敌制胜”。

如果陈余采纳李左车之计,韩信可能就不会迅速下井陉了,但是,他依然可能以其他方式争取“致人而不致于人”。

可以说,韩信的部署,吃准了陈余的心理,因敌制胜,绝对不是碰运气。

背水一战韩信交战后,佯装败退,与背水列阵的1万兵会合,抵抗赵军。

由于先已有1万兵在此列阵,因此韩信军不存在“立足未稳”的问题,不会像睢水之战时的刘邦一样被挤到河里淹死。

另一方面:韩信军的磨合其实不太够。其中有3万是刚被刘邦调来的,很可能是新兵。因为:韩信以魏地精兵支援荥阳战场。估计是新兵给韩信,精兵给刘邦了···

所以,韩信应该是玩不出什么协调难度大的阵战之法的。大家在背面不受影响、战场迂回空间小的环境中坚持,为“奇兵”创造战机。

而对陈余来说,已经抓住了韩信主力,正是施展其“十则围之”企图之时,遂“空壁而出”。

这一切,韩信可是算得很准的。

此时,韩信发动了“奇兵”。2000轻骑,迅速杀出。

即便陈余是“空壁”而出,营中很可能也有不少于2000人的。

不过,陈余出击是“开壁”追击,营门应当是洞开的(便于大营与作战部队之间调遣、联络)。而且,大营应当是忙着给前线输送箭矢、物资,不在严防状态。

2000轻骑突然杀出,迅雷不及掩耳,大营纵然有兵,也是来不及组织抵抗的。

韩信攻取大营后,树立赤帜,虚张声势。

赵军前不能胜,后方又悉数易帜,以为汉军另有大军,“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大乱!

汉军夹击,大获全胜!

总的来说,陈余虽然不是李左车所说的“有百战百胜之计”,但却并不“菜”。井陉之战,他之所以“轻易”被韩信击败,只是因为他遇到了那个时代谁也打不过的“怪物”。

而韩信之胜,正是在侦知情报后,因敌制胜。他把握陈余的心理,因势利导,调动敌人,最终给敌致命一击!

公元前205年,韩信与张耳率数万精兵东下井陉进击赵国。赵国统帅成安君陈馀一阶迂腐儒生而已,不听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坚壁城门派奇兵断韩信的粮道,执意要和韩信正面交锋。韩信则在井陉之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在战斗之前,部署好奇兵,在战斗中趁着赵军倾巢而出,占据赵军的要塞立上汉军的旗帜,然后命将士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前后夹击,大破赵军。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灭了赵国。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兵出征齐国,在潍河岸边,遭遇到了齐楚的联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潍水之战。楚军主帅龙且自大贪功,不听劝阻。韩信则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战场上韩信率兵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以为自己料到韩信就是如此的胆小,于是派兵渡水追击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这一战,可以说奠定了楚汉相争的汉军胜利的基础。楚军在这一战中,失去了最后的有生力量,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态势,而汉军则完成了对楚军全面包围,距离取得最终胜利变成了时间的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各路联军与项羽大战与垓下,韩信奇计四面楚歌,把楚军唱到崩溃,士气低迷,无心恋战,逃兵无数。终于,一代霸王自刎于乌江边。

而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待一切战事结束,韩信的命运也迎来最后的尾章。

其实早在韩信征服齐国之时,齐人蒯通就曾劝说过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不过当时韩信因念刘邦之情,就拒绝了蒯通。韩信一心觉得自己为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会念计旧情,不会夺走他的齐国。可是,在战胜项羽之后,刘邦就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并且封韩信为楚王。然而到了楚地,韩信仍然没能收敛,出入带着士兵,还收留了项羽的旧将钟离眛,总算给了刘邦找到了借口。然而就当刘邦要在云梦泽抓捕韩信时,韩信还想起兵谋反,不过韩信自觉自己并没有罪过,还是最后放弃了谋反的打算。不过最后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将他降封为淮阴侯。

如若到此,韩信也算安得晚年了。可是韩信最终与陈豨密谋谋反事泄,被吕后和萧何联合用计杀死,一代兵仙就此殒命。

回首韩信的一生,可以看出,韩信身怀大志,战功卓著。可是韩信在性格上却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韩信自恃其能,为人不懂得谦虚,并且实在是缺乏政治头脑,这最终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世有诗评韩信曰:

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沈沙决水,拔帜传餐。

与汉汉重,归楚楚安。

三分不议,伪游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