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节(1 / 2)





  一个改良版腌笃鲜惊艳了刘豫,原本食材由咸肉、咸肉和竹笋组成,因为今天家里没买肉,夏清用蘑菇和豆腐代替了鲜肉,另加了一勺猪油提味,味道不输正宗腌笃鲜,非常鲜美。

  “这个汤真的太好喝了,听说是夏清同学做的?”

  李秀琴听刘豫夸腌笃鲜好喝,拿着碗又给刘豫盛了两勺,还特意挑了几块肉。

  “好吃你就多吃点,我们家做饭手艺最好的就是小清。”

  这点李秀琴是非常自豪的,几个女儿不仅学习好,从小到大都特别懂事,不管什么家务活都会做,如果按照老一辈的思想,女孩一定要吃苦能干的话,夏家几个姑娘都是合格的。

  “刘记者,你也别‘同学’‘同学’的叫了,直接喊名字吧,听起来有些生分。”

  夏琳的提议得到了夏家人的一致赞同,夏禾也笑着看向刘豫,他勾着唇角垂下眼眸说,“好啊,那你们也别叫我‘刘记者’,直接喊我‘刘豫’就行。”

  “‘豫’是哪个豫?”

  “犹豫的豫。”

  这句是刘豫跟夏禾一块说的,夏禾说完,刘豫就吃惊的看了过去,夏禾挽着耳边的头发解释道,“我看报纸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下面写着呢,记者刘豫。”

  大家恍然大悟,其实夏禾不解释也没关系,夏家人会认为她刚刚采访时知道的,只有刘豫本人知道他并没有提过,所以当他听了夏禾的解释后,原本就有好感的心更加愉悦的跳动起来。

  下午三点多钟刘豫完成采访告辞离开,在采访过程中,他的脑海里就已经产生了几个不错的初稿。

  “今天非常感谢大家,如果报社通过了我的文章的话,我会把酬劳寄给大家。”

  按理说被采访者是没有酬劳的,能上报纸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了,谁还会在乎钱不钱的事?只是刘豫觉得对多有烦扰,心里过意不去,才决定将自己的稿费算在夏家身上。

  “不用,刘豫哥你千万别客气,我们哪能要你的钱呢。”

  夏琳最先拒绝,之后李秀琴跟夏志民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小刘,你来家里咱们都高兴,钱的事不用提,以后有时间欢迎常来家做客。”

  夏志民也说,“是啊,咱们这是有缘分,你等着,我去借个车送你去镇上,要不然你没法走,晚了就回不去了。”

  村里去镇上没有公交,光靠两条腿起码得走半小时,刘豫还得回市里呢,镇上没有直接去市里的车,得先去县里转车才成。

  夏志民转身去村长家借了拖拉机回来,拉着刘豫往镇上去,路上碰到村里人,大家看刘豫的目光里都带着好奇。

  “这就是市里来的记者?”

  “文化人啊,写的字能上报纸呢。”

  “这小伙子,一看就是读过不少书的,跟咱们村里的毛小子就是不一样。”

  村里人的赞赏特别直白,一句句窜到刘豫耳朵里难免让他感到羞赫,同时又很喜欢村里的氛围,不管是夏家人也好,还是仅有一面之缘的其他村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善良和温暖。

  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正是那个穿着黄色衣裙,坐在栀子花下的姑娘,即便回城后也时不时想起那份初见的心动。

  “这刘记者真不错,你们以后找对象就得找刘记者这样的,有文化,性格也好。”

  刘豫刚走,李秀琴已经开始说刘豫的好话了,姐妹几个听了略有些无奈的对视一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母亲看到中意的后生就得感慨几句,她们真是见怪不怪。

  “妈,咱们家就四个闺女,按您这样看到合适的都想找回来当女婿,光咱们四个不够啊,当时您就该多生几个。”

  这么调皮的话自然是夏琳说的,她说完李秀琴就想撕她的嘴了。

  “你们听听,这是姑娘家说的话吗?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好,不嫁个有出息的,脾气秉性好的,你们后半生就得过苦日子。”

  她们毕竟是农村姑娘,虽然考了大学,但资源有限,如果靠别人介绍的话,也认识不了城里的男孩,村子里跟她们合衬的又太少,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夏禾看妈真有些不高兴,赶忙安慰道,“妈,小琳说着玩的,你的意思我们明白。”

  她一边说着一边暗自给夏琳打手势,让夏琳赶紧说几句好话哄一哄。

  当天晚上,刘豫回到家就着手写稿子,连饭都顾不上吃,还是他妈端了送到书房里的。

  “小豫,工作重要也不能不吃饭,你回来的晚,家里也没什么菜了,给你煮了碗面条,趁热吃。”

  写作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中断,刘豫现在正处于灵感迸发的时候,要一鼓作气的写完,他妈说的那些话不过左耳进了右耳立刻就出了。

  但他一向尊重父母,并没有爱理不理,只让他妈先放下,等会儿就吃。

  当妈的哪有不了解孩子的,知道他是敷衍自己呢,可他从小到大都是这股子认真劲儿,他妈也拿他没办法。

  “那好,我先放着,你写好了赶紧吃,这面不能放久了,容易起坨。”

  刘豫点头,“好,我知道,妈,天太晚了,你赶紧回屋睡吧。”

  他妈没办法,叹了口气出了书房,还帮带上了房门。

  刘豫连夜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一家考出三个大学生》另一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二天送给主任后顺利通过。

  “不错,文笔流畅,质朴大方,标题也很合适。”

  “谢谢主任。”

  “辛苦了,这个季度的考核给你打优。”

  报社新搞了个考核制度,采访的新闻多,质量好的才会得到优秀的评价,更多的则是“良好”和“不合格”,评分不同奖金自然也不一样。

  一周后,夏家收到一封邮局挂号信,收件人是夏志民,当他带着困惑去邮局取信时,才知道寄信人是刘豫,除了一封信外,还有一百块钱的稿费。

  这时候的一百块钱不算少,夏志民没想到刘豫真的邮钱来,以为当时他离开前说的话只是说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