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重生之九十年代小厂妹第93节(2 / 2)


  “是很忙的,辛苦是没办法的,每个人都这样,每家公司都这样。整个大环境都这样,生活节奏快的很。你不这样,就得被淘汰啊。我们现在还年轻,正是能打拼的年纪,不好好干,以后年纪大了,想干都没有人要了呢。”简书枚笑道。

  方姐姐就说:“那你们还不如以后回老家来生活。”

  简书枚笑了笑没回答这个问题,在国际化大城市生活习惯了他们,回来还一定能适应呢。何况他们还年轻,现在没有考虑过养老的事情。

  方妈妈也说:“现在说这话还早着呢,过个十年八年再看。”

  “也对,你们趁年轻多挣点。以后老了,手中有钱,在哪里都能过得很好。”

  虽然只在家呆了几天,但简书枚天天在这个亲戚,那个亲友家吃饭。她和方圆圆受到了方家所有亲戚朋友的热情欢迎。

  圆圆更是成了众人最喜欢的小朋友,受尽了宠爱。哥哥姐姐们也对他非常好,天天都有人带他去玩。这孩子不到两天,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玩的不亦乐乎。

  方妈妈说:“看看我们圆圆这么喜欢老家,早该带他回来玩的。”

  每个人看到他,都就好像看到了方博洋小时候。实在是这父子两长的太像了。方博洋小时候就是个讨喜的小孩,儿子也一样,儿子并且比他还更加活泼更加嘴甜一些,更受大家的喜爱。

  简书枚这个当妈的也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夸奖,“你们把孩子教的真好啊。”

  公公婆婆也得意的不行,天天有人夸孙子,他们高兴啊。

  一片和谐当中,自然也少了不有人问简书枚,“你们在外面都干些什么工作啊?挣的这么多。”

  本地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去,但真正能挣到钱的人是少数,而方博洋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方博洋结婚时就自己买了房子,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他还把两老人都带过去照顾小朋友,又在当地买了新房子,老人回来,也是穿金戴银的,方妈妈手腕上的那大金镯子晃的大家都眼红的很。方爸爸也配有手机,比年轻人还时髦呢。

  这些都是实力的象征。

  大多数的打工人,都是自己独自漂泊在外的,就算有了孩子,也都是把孩子放在老家,当留守儿童的。因为带过去养不起,能买得起房的人是少数,就是租得起房子的人都没那么多。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当底层工人的,有些人一年挣的钱,还不如方博洋一个项目的奖金高呢。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带孩子在身边呢。

  当然了,这些人多半也是没什么学历的。像方博洋这样有方化的大学生,只要出去打工的,都挣的比较多。只不过方博洋还格外突出。

  平时,方博洋也会给哥姐寄些好东西回来,他出国出差的机会比较多,带回来的都是别人见都没过的高极货。谁还不知道他们在外面挣的多啊。

  “我们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些电子产品。比如电脑上的一些配件,还有手机方面的。”简书枚随口举了个例子。

  现在电脑说很高级也很高级,但也开始走入普通人家了。还有手机这玩意儿也有人用得起了。

  她这么一说,别人多少有些明白。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还是属于贵重物品的。

  “难怪挣钱的,都是搞些高科技产品哟。”

  更有人恨不得追根问底,还一个劲的追问:“你们一个月能挣几千啊?”

  简书枚不好回答这种问题,方妈妈就来解围了,“她赚的还可以,但也辛苦的很啊。你们看我们好几年都没有回来。还不就是因为他俩上班都辛苦啊。天天加班加到晚上十一二点的。人啊,就像个只会工作的机器,能不多挣点吗。”

  简书枚也就顺着婆婆的话往下说:“是的。在外面打工都是这样的。一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很正常。有时候,一个月都休息不到一天呢。为什么要爸爸妈妈带圆圆呢,就是因为我们俩根本就没时间管孩子。”

  “那干脆让他们把孩子带回来养也一样啊。”

  “那可不一样啊。我们把孩子带回来了,他们想见个面都是难事了。在一个家里住着,总还能经常见个面吧。你们看,当留守儿童的孩子,有几个能和我们圆圆比的,这还不是因为他爸爸妈妈时不时的在教他啊。”方爸爸反驳道。

  方圆圆聪明的很,能写会算会背古诗这些就不算了,他还会说英语,并且说的挺好的。光这一点,就足够令别人羡慕的了。

  “那也是,孩子跟着父母亲,总比跟着爷奶要好一些,爷奶尽会宠着孩子,你们看,那xx家的娃娃,比圆圆还大呢,可没圆圆有礼貌也没有圆圆懂的多,更加不会说外语。”

  简书枚趁机开溜,不想再被别人盯着问东问西了。

  她逃离了三姑六婆的包围圈,出来又遇上了几个年轻人,也同样各种打听工作方面的问题。

  有的人是想出来打工的,“我们有点文化,但学历不高的人,出去好不好找工作呀?一般能找到什么工作?多少钱一个月?”

  这是个中专毕业生在问。

  接下来又有个年纪和方博洋差不多大的人问:“我呢,我有工作经验,也上班好多年了,现在下岗了,出去找工作好找吗?能找到高工资的工作吗?”

  老家的工厂,跟外面的工厂,那真是千差万别,这个经验好不好用,她真不知道。

  也有人说:“你们在外面做了这么多年,能帮我们介绍工作吗?我们要求也不高,一月两三千就行了。”

  还有人说:“现在老家上班收入太低了,我们也想出去打工。在外面一月挣个三、五千容易吧。”

  甚至也有方博洋落户的那家厂的老同事们来各种打听,也有人用方博洋来找她套近乎。简书枚都只能装糊涂的应付过去。

  这些人把在外面打工想的很容易,也很轻松,好像人人都是拿高薪的。

  问的人多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简书枚完全招架不住,她只能说:“我是在电子厂打工的,别的行业我没干过,不清楚呢。反正我们这个行业,工人就只能拿个千儿八百的,也有那些高级工程师和管理干部能拿一两万。拿低薪的人总是大多数,只有极少数能拿高薪水。”

  人与人之间工资的差距,实在太大。让她怎么好说呢。

  幸好没有人知道她自己还开工厂,只说她是个打工的。

  实际上,方爸爸和方妈妈都不清楚新三角公司是个什么情况,只知道他们三家在一起做事,而且回来之前,方博洋也特意和父母叮嘱过,“回去少说些我们的事情。免得有些人眼红生事。”

  爱攀比的人多,特别是些没事干的闲人,最爱讲别人家的闲话。从小生活的环境,方博洋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他都不用想,父母回去后,他们的一些老同事,老邻居肯定会来窜门,问东问西的。

  虽然有些人纯粹是好奇,但总有些人会乱说话。

  ……

  短暂的休息过后,简书枚一个人又匆匆回来工作了。

  她回来第二天,郭协理也终于回来了。而且他很快就和朱星宇约好了,要到新三角公司来谈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