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805章:锦衣卫(2 / 2)

先是“妖狐夜出”事件,当时京城有个叫赵灵安的商人在出城经商时,碰到了一个美女,于是便将其带回了府中,结果次日全府上下的人和牲畜全部死光,且所有人和动物皆没有伤痕,而那个美女却没了踪影,于是京城开始流传出狐狸精作怪的传说。紧接着,便不断有人声称夜间见到一个美女四处游荡,且接连死去了几个人,于是“妖狐夜出”的传说开始迅速流传。

再是“李子龙意欲刺驾”事件,当时京城有一个以旁门左道闻名一时,极善于蛊惑人心的妖道,名叫李子龙,朝中不少官员也都拜在了他的门下。于是,在这些官员的帮助下,李子龙得以潜入皇宫,先后到万岁山等地“游览”,传说其潜入皇宫便是意欲弑君,结果还没等他找到皇帝,便被锦衣校尉发现,结果被抓了个正着。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让明宪宗大为紧张,开始变得疑神疑鬼,深感到处都充满了危险,不仅设立了西厂加强侦缉,同时也加强了锦衣卫的职权。

在成化以前,锦衣卫虽然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和处决人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无权过问,但除了皇帝授意的案件之外,锦衣卫在逮捕、审讯人犯之后,还要交由三法司定罪。但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开始,锦衣卫审理完人犯之后,却是直接提交皇帝,三法司连顶嘴职权也没有了。

锦衣卫这种独立于司法体系外的存在,为他们滥用刑罚提供了可能,以至于嘉靖时期的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抱怨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可以说,一旦被锦衣卫盯上,便等于已经宣判了死刑。

综上,从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到明成祖朱棣重启锦衣卫办案权,明朝中前期的锦衣卫就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主要以皇帝的意志行事,但正德年间以后的锦衣卫则丧失了这种职能。

而锦衣卫之所以让明朝朝野内外如此恐惧,则主要源于侦查无孔不入、办案不受节制和诏狱有死无生三点!

大家看关于明朝的电视剧、电影,对于一些机构,应该十分熟悉。具体介绍起来,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当然以反派角色为主,个个武功高强。虽然这些人几乎很少上朝,但在朝中权力相当大,文武百官都惧怕他们。

原因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皇帝亲信,说话分量大,根本不敢招惹。然而明朝真正最厉害组织,并非是上述三个部门,事实上还有一个。就连锦衣卫、东西厂看到,都要下跪,哪怕朝中重臣不能例外!

从古至今皇帝亲信,算是拥有“特殊权力“,哪怕有些人没有名义官职,朝中大臣都不敢小瞧他。毕竟身为皇帝身边人,影响力相当大,真的容易心生惧怕心理。在古代封建王朝,皇上身边的人,譬如太监、宫女等,地位都挺高。

《康熙王朝》中,康熙身边亲信苏麻、魏东亭,就是一个明证。朝廷大臣诸如鳌拜、索尔图、明珠等人,见了他们谁敢无礼,毕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皇帝。

这些人深得帝王信任,相对于那些臣子,帝王更愿意赋予他们更大权力,不用处处防备!

在朝廷当中,有些特殊位置,都是由皇帝亲信掌控。譬如京城这边保卫工作,皇城门口守卫头目等,这些人哪怕不是帝王的亲信,最起码也是中立人士。除了臣子之外,他还会把亲信太监安排进去,譬如明朝皇帝为管理好臣子,设有东厂、西厂,头目都是皇帝亲信太监!

在明朝就有三大“特殊机构”,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看似不怎么起眼,却让文武百官十分忌惮。

最先成立就是锦衣卫,开始于朱元璋,这人疑心病相当重。当上皇帝之后,对于周边人都不信任,因此才会设立锦衣卫。对于那时朱元璋来讲,这些人才算是亲信,其他都不是。

事实上他们身份都是保密状态,专门负责去各地探查大臣们隐私,直接听命于皇帝。必要时候有生杀大权,哪怕不遵从法律,也是没有任何问题。随着锦衣卫权力逐渐增大,朝廷当中不少大臣,都不断贿赂他们。

这让皇帝意识到事情,有些超出自己控制,为了预防锦衣卫“一家独大”,后面陆续增加东厂和西厂。级别一个比一个高,管辖范围越来越广,《龙门飞甲》中雨花田说的那样,没有西厂不敢管的事情。这三个部门,发展到后来,都可以干涉下一任皇帝人选。

可能不少人感觉,特务机构设立一个就可以,为什么非要设立三个。除了因为负责事情比较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制衡。如果一家的话,就会任由其继续做大,不利于皇帝管理。这个牵扯到问题,就是帝王之术,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不少电视剧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三个部门到处去抓人,并非是空穴来风。这几个部门之间有不少武功高强之人,负责去替皇上处理一些棘手事情。

事实上这三个部门成立多年,客观上来讲确实帮皇上,做了不少事,用起来十分放心。这些人负责监视,朝廷百官以及百姓们的举动,稍有不慎可能就被抓起来。

据说他们渗透到什么程度,就连朝廷大臣都很恐惧,生怕自己被盯上。朱元璋和某位大臣聊天的时候,将人家昨天晚上干什么,都说的一清二楚。至于东厂设立,开始于朱棣,争夺帝位时获得太监帮助,因此设立东厂。

朱棣这个皇位本身,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朝中某些大臣并不是很服气。设立东厂的目的,就是为了镇压那些反对派人士,当然还是为了监视锦衣卫。到了明宪宗时期,设立西厂,提督汪直是明朝有名的大太监,因为权力过大,没少干祸国殃民事情。

随着时间逐渐增加,这些人行为变的越来越过分。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斗争很厉害,这些人也卷入进去。那段时间还发生三个部门内斗,彼此之间互相算计。长此以往需要有人专门管辖,否则容易发生别的变故,统治者相处别的办法来解决。

对于皇帝来说,他们只不过是自己手中刀,哪怕再能干,也不过是奴才。为了管控这三个部门,设立一个机构,就是内行厂。某种程度上,这个机构凌驾于三个部门之上,东厂、西厂的人见了他们,都要赶紧绕着走。官员见了他,都要下跪。

过去朝臣、百姓都害怕锦衣卫、东厂、西厂,现在见了内行卫,同样怕的要死。他们不仅要负责监控百姓、大臣,还要监控三个机构。至于内行卫安排给出惩罚,更是让不少人十分忌惮,犹如“太上皇”一般。发展到后来,别人一听这个名字,就是十分恐惧。

不过内行厂存在时间,并不算太长,只有五年时间。这个与大太监刘瑾有关,这个部门成立最初为了抗衡东西厂、锦衣卫,在皇帝支持下建立。他通过大量贿赂,得到皇帝朱厚照的支持,随着权力的逐渐增加,行事变得越发嚣张。那段时间欺上瞒下,不断的贪污受贿,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多以不义必自毙,刘瑾因为自己不良行为,得到应有代价。后来被别人举报,朱厚照下令以“反叛”的罪名抓捕,将其斩首。随着刘瑾被处置,内行厂被解散。这么多年它们行事一向十分低调,众人对其不熟悉。如果说那三个部门是皇帝“左膀右臂”,那么内行厂相当于一把“刀”,有不错制衡作用。

这些特务机构鼎盛时期,可以依仗皇帝的宠信,肆意妄为。众人见了都躲着,也为自己灭亡埋下“伏笔“。事实上这些特务组织成立,某种程度上,为了服务于皇权。他们成立,以及权力的范围都是依据,皇上意思来安排,最后被撤销也是因为,影响帝王利益!